补贴的理论由西方经济学家创立,并且由西方国家率先实践。补贴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手段。一国政府采取适当政策、措施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一国经济主权的体现。但如果这些补贴措施和政策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扭曲作用,对其他进口方或第三方相关产业造成损害,则受影响方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抵消这种影响和损害。在这样的理念下,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逐渐形成了一套规则,以对各成员方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设定严格的纪律。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1995年开始生效,从生效至2011年6月30日,先后有20个成员发起了共计262起反补贴调查[1]。从2004年遭遇第一起反补贴调查——加拿大烧烤架反补贴调查起,中国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WTO成员。要改变这一境况,中国既要有效应对国外反补贴调查,也要借鉴WTO各成员方的有益经验,根据WTO规则厘清并调整补贴政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一家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中国WTO事务咨询与研究部门,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始终密切关注国际贸易摩擦特别是中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动态及趋势,及时选取其中的热点、前沿问题列入中心研究计划。2011年以来,我中心选取可再生能源及光伏行业、无线通信和电信行业及汽车行业等热点领域,对欧盟及其成员国的补贴政策进行整理研究,以期从中发掘出可供中国各级政府借鉴的经验教训。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欧盟补贴政策也有违反WTO规则之嫌。站在学者的角度,我们结合《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对这类项目作了初步分析。此次研究最终形成了《欧盟及其成员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及光伏行业补贴报告》、《欧盟及其成员国无线通信和电信行业补贴报告》、及《欧盟及其成员国汽车行业补贴报告》三份报告。我们愿与国内外同仁分享成果,故将报告予以公开发布。